2022年11月,派出所接110报警,报警人陆某某称,黄某某强占其房屋不肯搬离,两人发生争执难以解决,急需第三方出面平息。接警后,派出所巡逻民警火速赶赴现场,属地某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按照公调对接机制也一并行动,民警和调解员共同上门了解情况。
经调查,黄某某和陆某某的父亲共同居住于争议房屋内长达十二年。黄某某和陆某某的父亲虽然没有办理结婚手续,但在这十二年间,两人共同生活,彼此照顾。陆某某和陆某某的妹妹起初反对二老同居,为尽量抚平子女的反对情绪,陆某某特意将原登记在自己名下的房屋转登记至现定居在新加坡的女儿名下。至此,陆某某和其妹妹方才默认二老在一起。
2022年10月底,陆某某父亲突然病故,陆某某在父亲逝世后立即提出要收回房屋。陆某某的要求让已居住在此房屋内十二年之久的黄某某一时难以接受,两人由此发生争执,陆某某随即拨打110报警。
【调解过程】为尽快为双方搭建调解渠道,人民调解员会同派出所民警、社区律师立即就本案进行了沟通。一方面,民警牵头为双方当事人制作了询问笔录,详细了解当事人矛盾纠纷的起因经过和争议焦点。另一方面,人民调解员和律师充分发挥了解熟悉基层和法律的优势,梳理出调解思路。
调解之初,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争吵激烈。陆某某称,父亲原有七十多万元财产,其去世后,卡里只剩几千元余额,大笔金钱都花在了黄某某和她女儿身上。黄某某和她女儿的吃穿用度开销均由陆某某父亲承担,现在父亲已然去世,对黄某某并无亏欠,黄某某理应迅速搬离这套房屋。黄某某则称,陆某某父亲长期患病,大部分费用都是花在他看病就医上,且这十二年来均是自己对陆某某父亲贴身照顾,替其子女承担了照顾父亲的义务。现在陆某某父亲刚刚过世,子女就态度大变,自己实在无法接受。
由于双方诉求差距较大,调解员遂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在律师协助下与当事人一一谈话,分析事情法理。双方矛盾争议聚焦到两点,一是黄某某是否必须搬离房屋;二是黄某某是否有权获得补偿。
针对第一个争议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四十条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该套房屋产权清晰,属于陆某某妹妹所有,陆某某按照妹妹的意愿收回房屋于法有据,但是收回的方式和时间可灵活变通,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针对第二个争议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均规定了子女的赡养义务。实践来看存在两种赡养方式,一是共同生活赡养。即赡养义务人与赡养权利人共同居住生活,进行直接赡养。二是赡养义务人不与权利人共同生活,而以定期支付赡养费或给付实物、定期探望、轮流照顾等方式供养权利人。陆某某和陆某某妹妹主要是以第二种方式履行赡养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条规定:“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适当的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从这两条法条上看,黄某某的确替陆某某和其妹妹承担了一部分赡养义务,从法理和情理上应酌情得到一定补偿。通过法律解读,陆某某和黄某某逐渐找到了矛盾解决的平衡点,陆某某表示愿意给黄某某三万元补偿金,但希望她同意搬出房屋。黄某某表示,自己年纪大了,需要在外地的儿女前来协助搬家事宜,希望陆某某宽限一周用于搬家。对此,陆某某表示同意。就此,纠纷顺利化解。
【调解结果】经调解,陆某某和黄某某达成一致并签订了调解协议:
1.黄某某于2022年11月18日搬离房屋并交出钥匙;
2.陆某某在黄某某搬离房屋后当日支付其3万元人民币补偿金;
3.双方就此事再无其他争议。
【案例点评】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除了在经济上要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还要在情感上让老年人“老有所依”。现实生活中,经常存在有些法定继承人并未妥善履行赡养、扶养义务,而与老年人朝夕相处、共同生活的另一伴履行了绝大部分扶养义务的情形。站在子女的角度,尽责履行自己赡养义务的同时,还应更好地关心关爱父母的精神需求。同时,调解员也要引导与老年人朝夕相处的另一伴,在保障好自身合法权利的同时和对方子女建立友善的沟通关系。只有各方达成共识,和谐相处,老年人才能享受到更为美满、和谐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