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内容不真实,不代表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合同如果是当事人的一致意愿,合同内容符合法律规定,没有无效情形,那么该合同有效。当事人在自愿合法的前提下签订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
王某与李某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合同中对房屋的面积等信息进行了夸大描述。后在履行过程中,双方产生争议。经审查,虽然合同内容部分不真实,但综合各种因素,能认定双方确实有买卖房屋的真实意愿,且合同其他方面也符合法律规定,最终判定该合同有效。
在这个案例中,尽管合同内容存在不真实的情况,但从整体来看,能够明确双方的真实意图,且不存在违反法律规定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这也提醒我们,在判断合同效力时,不能仅仅依据内容的真实性,而要全面、综合地考量。同时,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尽量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避免后续可能出现的纠纷和麻烦。
张某与赵某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协议中对项目的预期收益进行了不实表述。然而,在实际履行中,双方通过补充约定等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正。后来发生纠纷,法院认定该合同有效。
本案例表明,即使初始合同内容存在不真实之处,但如果当事人后续能够通过合法途径进行调整和完善,并且能够证明合同体现的是双方真实意愿,符合法律要求,那么合同依然可以被认定为有效。这警示当事人要重视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过程,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合法措施予以解决,以维护合同的效力和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