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
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事辩护
法院对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的裁量标准
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举例说法】被告人王某在网上编造并传播关于某商场存在炸弹的虚假信息,引起大量群众恐慌,商场被迫停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最终王某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这个案例中,王某的行为完全符合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构成要件。其编造的虚假信息导致了社会秩序的严重混乱和群众的恐慌,给商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法院对其进行定罪量刑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也彰显了法律对于此类危害社会公共安全行为的严厉打击。同时也提醒广大民众,在网络时代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切勿随意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以免触犯法律。
【举例说法】张某为了报复他人,故意向警方拨打虚假报警电话,声称在某公共场所放置了炸弹,警方出动大量警力进行排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查明是张某的恶作剧。
张某的这种行为是非常恶劣的,他的一个虚假报警电话,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警力资源,更是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和破坏。虽然可能他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或者报复心理,但这并不能成为其逃避法律制裁的理由。对于这样的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以起到警示作用,让人们认识到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同时,也呼吁大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不要因为个人的私欲而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