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发错员工拒还,可以先与员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报警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李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财务人员,在发放工资时误将一笔款项发给了已离职的员工张某。李先生联系张某要求其退还,但张某拒绝归还。公司多次与张某沟通协商均无果,无奈之下选择报警,但调解也未成功。最终,公司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采取的措施是恰当且符合法律规定的。首先,与员工协商是合理的第一步,尝试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当协商不成时,报警调解也是一种途径。而在调解无效后,向人民法院起诉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法律会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整个过程中,证据的收集和提供非常重要,公司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以确保能够胜诉。同时,也提醒用人单位在发放工资等重要事务时要谨慎操作,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