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名誉是一个人一生最为重要的事项之一。同时,在我们身边我们经常会遇见到一些侵犯名誉权的行为,特别是在网上,名誉权的侵犯是十分常见的事项。最近,“教科书式耍赖败诉”在网上引起大家的讨论,教科书式耍赖败诉,侵犯名誉权如何认定,相信大家对这样一个问题十分感兴趣,接下来就让瑞律小编为你解答!
因在一起车祸后拒绝赔偿,肇事者黄某芬被称为“教科书式老赖”。黄某芬此后将新浪微博以及在网上传播相关视频的律师岳某山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以名誉侵权为由要求对方赔偿40万元损失、30万元精神损害金以及10万元维权成本,并停止侵权赔礼道歉。今天上午(6月18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判决,驳回黄某芬全部诉讼请求。
名誉权是公民和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侵害名誉权案件,认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构成要件:
名誉权的侵权责任是一般侵权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侵权人具备主观过错。
精神损失,受害人遭受的痛苦、压抑、忧郁等感情损害。财产损失,受害人财产上的损失。
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方式主要有侮辱、诽谤和泄露他人隐私。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侮辱行为;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诽谤行为;故意泄露他人隐私,给他人造成名誉损害。
两者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往往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上的一种推定,但不应是主观臆断或毫无根据的推测。
上述论述得出,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应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名誉权是否受到侵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侮辱、诽谤和泄露他人隐私。侮辱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用大字报或极其肮脏的语言辱骂、嘲讽他人,使他人心灵蒙受耻辱等;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等。
1986年4月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严格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
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以上就是瑞律小编为你一一整理的关于教科书式耍赖败诉,侵犯名誉权如何认定等等问题的相关内容。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不做侵犯他人权利的相关行为。以上就是瑞律小编为你解答的内容,您有其他问题可以继续关注我们瑞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