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欺诈行为一般必须具备的要件如下:
1、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
欺诈故意是指行为人具有故意欺诈他人的意思,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被欺诈人陷入错误认识,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2、欺诈人的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指欺诈人语言、文字或活动有隐瞒事实而告知虚假情况的行为。即使被欺诈人陷于错误、加深错误或保持错误而虚构事实、变更事实或隐瞒事实的行为。欺诈行为可体现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方式。
3、被欺诈人因欺诈而产生错误认识。
被欺诈人的错误非因自己疏忽大意之故,而是因欺诈人的欺诈所致。所谓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
4、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为意思表示。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王某声称自己拥有一幅价值连城的古画,李某信以为真,以高价购买了该画。但实际上这幅画只是王某伪造的赝品。在这个案例中,王某有故意欺诈他人的意思,通过虚构拥有古画的事实进行欺诈行为,导致李某产生了错误认识并基于此作出购买的意思表示。
在这个案例中,王某的行为完全符合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其故意告知虚假情况,使李某陷入错误并遭受经济损失。李某有权依据法律规定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交易,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对于欺诈行为是严格禁止的,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的公平交易秩序。
张某在卖房时故意隐瞒房屋曾发生过凶杀案的事实,买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该房屋。后来买主得知真相后非常气愤。
这里张某的隐瞒行为构成了欺诈,虽然没有积极的作为去虚构事实,但这种隐瞒重要信息的不作为同样导致了买主的错误认识和意思表示。买主完全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寻求救济,而张某则需要为其欺诈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这也提醒人们在交易中要秉持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故意隐瞒关键信息来误导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