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构成要件如下:
(1)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
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
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诈骗罪的数额较大,以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为起点。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
(2)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3)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案例一:甲虚构自己有一批紧俏货物,诱使乙与其签订买卖合同并支付货款,甲收到货款后消失,乙遭受重大财产损失。
案例二:丙隐瞒自己身负巨额债务的真相,以投资为名骗取丁的钱财用于偿还债务,导致丁的资金无法收回。
在案例一中,甲通过虚构事实的方式使乙陷入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甲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在案例二中,丙的隐瞒真相行为致使丁产生错误判断进而处分财产,其行为也构成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诈骗罪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欺诈行为的具体表现以及对被害人财产造成的损害程度等。只有准确把握这些要点,才能确保对诈骗罪的正确定罪量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