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中的诈骗行为,表现为行为人想受骗者表示某种虚假的事项,我国刑法解释论上习惯于采用“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表述。所谓的“虚构事实”是指捏造客观上并不存在或者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实。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虚构的事实,既可以是全部的事实,一鞥可以是部分的事实;行为人虚构的事实,既可以由行为人通过提出某种证据予以证明,也可以不提出任何证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案例一:甲向乙声称自己有一个能获取高额回报的投资项目,乙信以为真并向甲转账巨额资金,后甲将资金挥霍一空。实际上该投资项目完全是甲虚构出来的。
案例二:丙在出售房产时,故意隐瞒房屋曾发生过凶杀案的事实,导致丁以正常价格购买了该房屋。
在案例一中,甲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中虚构事实的表现,通过捏造根本不存在的投资项目来骗取乙的钱财,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法律规定。在案例二中,丙虽然没有虚构全部事实,但隐瞒房屋的重大不利信息也属于一种欺骗行为,同样构成诈骗罪。诈骗罪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益,法律对此类行为予以严厉惩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正常的经济秩序。行为人在实施相关行为时,务必认识到其违法性和严重性,避免陷入犯罪的深渊。同时,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提高警惕,增强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以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