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案件 > 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应坚持什么原则

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应坚持什么原则

瑞律网整理发布 105°c 2025-01-01
导读:刑事辩护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应坚持什么原则2016年3月至6月期间,小杰、小明等人在本市流窜抢劫。作案手法主要为驾驶摩托车寻找作案目标,确定目标后即驾车上前拦截并抢走被害人财物,并在部分作案过程中冒充警察实施抢劫。鉴于被告人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最终,

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应坚持什么原则

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应坚持什么原则

2016年3月至6月期间,小杰、小明等人在本市流窜抢劫。作案手法主要为驾驶摩托车寻找作案目标,确定目标后即驾车上前拦截并抢走被害人财物,并在部分作案过程中冒充警察实施抢劫。鉴于被告人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最终,结合被告人小明、小杰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法院决定对被告人相应减轻处罚。


所以说,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应坚持什么原则呢?

根据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处罚,我国贯彻落实的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将“教育为主、惩罚为 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细化为具体的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条也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丰富、完善了未成年人犯罪量刑制度。


此外,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一十三条,新增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罚后,在升学、就业方面不得歧视,保障未成年人被处罚后公平教育和就业权利。

【举例说法】

小李在 17 岁时因一时冲动参与了盗窃团伙,实施了盗窃行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考虑到他未成年且是初犯,犯罪情节相对较轻,对其采取了从轻处罚,并通过教育、感化等方式帮助他认识到错误。之后小李积极悔改,重新回到学校努力学习,最终考上大学,开启了新的人生。

【律师点评】

在这个案例中,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的重要性。法院没有因为小李的犯罪行为而对其一棍子打死,给予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是符合法律精神和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教育,让未成年人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举例说法】

小王在未成年时曾因打架斗殴被追究刑事责任,法院在判决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减轻处罚,并注重对他进行教育和挽救。后来小王成年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创业成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律师点评】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下的惩罚,更要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坚持正确的原则,给予适当的惩处和教育,能够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回归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这也提醒我们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预防犯罪的发生。

声明:文章内容系瑞律网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互联网相关信息整理发布。如若侵权或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将根据规定及时进行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