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环境保护 > 全球环境污染变化包括哪些方面 环境污染的免责事由

全球环境污染变化包括哪些方面 环境污染的免责事由

瑞律网整理发布 88°c 2023-06-19
导读:我们都知道,生态环境对于每个地球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今,许多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那么全球环境污染变化包括哪些方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瑞律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全球环境污染变化包括哪关于更多全球环境污染变化包括哪些方面环境污染的免责事由的疑问,下面由瑞律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全球环境污染变化包括哪些方面 环境污染的免责事由

我们都知道,生态环境对于每个地球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今,许多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那么全球环境污染变化包括哪些方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瑞律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全球环境污染变化包括哪些方面

(一)酸雨污染

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值小于5.65的降水叫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什么是酸?纯水是中性的,没有味道;柠檬水,橙汁有酸味,醋的酸味较大,它们都是弱酸;小苏打水有略涩的碱性,而苛性钠水就涩涩的,碱味较大,苛性钠是碱,小苏打虽显碱性但属于盐类。科学家发现酸味大小与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有关;而碱味与水溶液中羟基离子浓度有关;然后建立了一个指标:氢离子浓度对数的负值,叫pH值。于是,纯水(蒸馏水)的pH值为7;酸性越大,pH值越低;碱性越大,pH值越高。(PH值一般为0-14之间)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pH值近于7;当它为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水和二氧化碳结合为碳酸),pH值为5.65。pH值小于5.65的雨叫酸雨;pH值小于5.65的雪叫酸雪;在高空或高山(如峨眉山)上弥漫的雾,pH值小于5.65时叫酸雾。

(二)臭氧层破坏

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02)。同样的,与氧分子(O2)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O3)。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

(三)生物锐减

20世纪末,全球有100多万种生物被灭绝。这并非危言耸听。联合国环境计划署预测,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地球上将有1/4的生物物种陷入绝境;到2050年,约有半数动植物将从地球上消失。这就是说,每天有50~150种、每小时有2~6种生物离我们悄然而去。地球上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生物,科学家把这称为“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数量是衡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标志。如此众多的生物,是自然界长达数十亿年演化的结果。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物种的灭绝。生物学家把这种灭绝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物种经过多代的自然选择、遗传变异而形成了新的后代;另一类是物种的完全消失,即真正的灭绝。在过去的5亿年间,地球生物经历了五次大范围的灭绝,它们都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今天,地球生物正面临的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却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人类所造成的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

(四)生存环境破坏

野生生物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生存环境状况。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森林、草地、湿地等。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热带雨林每年消失1130多万公顷。全球三大热带雨林(东南亚、中西非和拉丁美洲)的面积仅为原来的58%,**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2000年,拉丁美洲的森林面积缩小约为原来的52%,约15%的森林植物物种(约13600种)灭绝。

生物克隆技术的发展,对生物种的基因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袋狼曾遍布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最后一只袋狼于1936年在澳大利亚动物园死亡,克隆技术的成熟使袋狼有了复活的希望。澳大利亚博物馆馆长迈克·阿奇在博物馆发现一只泡在酒精中的小袋狼标本。他是1866年被制成标本的。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高级基因学者迈克·韦斯特曼表示,如果资金足够,在不太远的将来袋狼就能克隆成功。我国大熊猫的克隆已经克服了第一个关键难题--胚胎培育,成功克隆大熊猫的日子不会很远。当然我们不能依靠在实验室中制造生物来恢复多样性,而要保护自然界的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五)海洋污染

指主要经由人类活动而直接或间接进入海洋环境,并能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或能量。人们在海上和沿海地区排污可以污染海洋,而投弃在内陆地区的污物亦能通过大气的搬运,河流的携带而进入海洋。海洋中累积着的人为污染物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危害深远。自然界如火山喷发、自然油溢也造成海洋污染,但相比于人为的污染物影响小,不作为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六)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七)水污染

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

(八)土地污染

土地因受到采矿或工业废弃物或农用化学物质的侵入,恶化了土壤原有的理化性状,使土地生产潜力减退、产品质量恶化并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和过程。按污染源不同,可分为工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四类。工业污染主要是工业排放的废渣、废水、废气造成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的污染。

二、环境污染的免责事由

(一)适用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单行法的规定的;

(二)主张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不能免责;

(三)主张自己的排污符合规定的标准不能免责;

(四)主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不能免责。

法律依据

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条 侵权人违反法律规定故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严重后果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绿色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原则是民法典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举,这项原则既传承了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理念,又体现了新的发展思想,有利于缓解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与资源生态的矛盾。在民法典的物权编、合同编和侵权责任编等相关法律制度中都体现了绿色原则。

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因为环境污染的侵权行为造成的侵权损害后果,侵权人一般依法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三、谁承担环境污染损害诉讼的举证责任?

在环境诉讼中,如果由原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会遇到很多困难:作为污染受害人的原告(多为公众或居民),由于受到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和缺乏对致害物检测、化验的手段很难取得有关证据,同时搜集污染者(被告)排污证据,涉及到其生产工艺、商业或技术秘密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也十分困难甚至无法取得。因此,有的国家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与判例中,采取了举证责任“转移”亦称“倒置”的原则,即由原告承担的举证责任,改为由被告举证,或者原告只需要提出受到损害的事实证据,如果被告否认应承担民事责任,则需要提出反证。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针对环境诉讼提出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为了补救环境诉讼中遇到的困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七十四条规定:在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举证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一款(三)项进一步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由此可见,一般的民事诉讼时效都是两年,但是环境污染案件比较特殊,收集证据到审理都比较复杂,所以法律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是三年。在举证责任方面,居民作为原告,缺乏相应的知识和对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当其无法完成举证的时候应该由被告企业承担。

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应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零容忍。以上就是瑞律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全球环境污染变化包括哪些方面的相关知识,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瑞律,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文章内容系瑞律网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互联网相关信息整理发布。如若侵权或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将根据规定及时进行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