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最新2020版【全文】

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最新2020版【全文】

瑞律网整理发布 199°c 2023-05-08

效力位阶:地方性条例

时 效  性:

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2020年6月10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组织实施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四章 技术权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其相关活动。

本条例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第三条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规律,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现知识价值分配导向,保障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等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科技、经济、教育、人才、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政策协同,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安排科技成果转化财政资金投入,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的多元化。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自主创新和引进科技成果,优先选择符合青海资源禀赋、科技含量高、比较优势明显、产业链带动作用显著的项目,重点对生态环保、清洁能源、新材料、特色农牧业、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方面有重大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予以扶持。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各类媒体应当普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宣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进事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八条

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设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奖。

第九条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他人科技成果,不得泄露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涉及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二章 组织实施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实际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政府采购、财政后补助、发布产业技术指导目录、示范推广等方式,对下列科技项目的技术开发、成果引进和转化予以支持:

(一)能够明显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或者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节能环保、大数据等新产业的;

(二)能够明显提高国家安全能力和公共安全水平的;

(三)能够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以及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能力的;

(四)能够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健康水平的;

(五)能够促进现代农牧业或者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

(六)能够加快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第十二条

对利用本省财政性资金设立应用类科技项目和其他相关科技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等主管部门应当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在制定相关科技规划、计划和编制项目指南时,应当听取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意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组织实施应用类科技项目时,应当明确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的科技成果转化责任与期限,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情况纳入科技项目验收和后评估体系。组织项目验收时,应当合理确定技术、财经、管理方面的专家比例,可以委托第三方对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评估,并邀请用户进行匿名评价。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科技报告相关制度,推进科技成果的完整保存、持续积累、开放共享和转化应用。

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统一的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健全科技成果信息公开制度,无偿向社会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查询、筛选、推介等公益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

利用本省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应当在项目验收时向计划下达部门提交科技报告,并按照规定将科技成果

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汇交到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鼓励利用非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向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提交科技报告,将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汇交到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发展,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服务活动。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自主创办或者引进科技服务机构,开展技术咨询、信息评估、成果推介、中试检测、交易经纪、融资担保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企业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服务机构。

第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科技服务机构依法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专利导航、技术交流合作、技术贸易等活动,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在本省转化。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管理制度,完善技术类无形资产挂牌交易、公开拍卖与成交信息公示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加强对科技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探索技术资本化机制,推动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动发展。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在农牧业生产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农牧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引进和转化,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型实用技术成果。

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农牧业技术推广等相关单位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农村牧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农牧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技术服务。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后补助、风险补偿、奖励等措施,支持各类产业园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科技园、众创空间等科技型企业孵化机构发展。

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应当引导、支持科技型企业孵化机构为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创业辅导、研究开发、管理咨询、融资和市场开发等服务。

各类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采取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措施,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企业孵化机构开展合作共建和资源共享。

第二十条

政府设立的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国有企业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享有自主处置权,可以自主决定转化方式,但应当通过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协议定价或者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通过协议定价的,应当在本单位公示科技成果名称和拟交易价格,公示期不得少于十五日。

以持有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应当通过发起人协议、投资协议或者公司章程等形式,明确约定科技成果的权属、作价、折股数量、出资比例以及退出方式等事项。

第二十一条

政府设立的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国有企业应当建立科研项目和知识产权管理台账等制度,如实记录参与研究开发和转化科技成果的人员变更、工作分工、实施进度、知识产权情况和工作成效等实际工作量信息。管理台账可以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分配确认依据。

第二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发挥对口援建省(市)的科技引导带动作用,利用援建省(市)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优势,推动省内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企业与援建省(市)各类创新主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和渠道,提升本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财政经费投入,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和风险投资以及其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用途。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成果转化相关活动。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科技成果转化中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研发能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第二十五条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转让所得,以及与转让项目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收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机制,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引导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设立政策性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风险补偿资金,建立科技融资担保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保险费补助等方式,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保险品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险服务。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企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和知识产权情况等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第二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教育、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科学技术人员分类评价制度,完善评价标准,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情况、科研实际贡献等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主要考核其转化工作实绩。对转化业绩和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可以按规定优先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岗位评聘。

第二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股权交易、依法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融资。

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等方式激励企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十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购买科技成果、技术入股等方式,承接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等单位的科技成果并实施转化。对承接科技成果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技术合同成交额或者技术入股出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

第三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建立并实行科技创新券制度,向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券用于购买科技成果和检验检测、研究开发设计、中间试验等服务。

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统一的科技创新券使用平台,定期更新可以使用科技创新券结算的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名录,简化科技创新券使用程序,提高科技创新券使用效益。

第三十二条

政府设立的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国有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通过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科技成果价格的,或者通过协议定价并在本单位以及技术交易市场公示拟交易价格的,单位负责人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未非法牟利的,不因科技成果转化后续价值的变化承担决策责任。

第三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措施,加大对前沿技术路线研究、技术需求分析、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技术营销、技术并购、知识产权运营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引进人才。

公安、人社、住建、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引进人才的户籍、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简化办理程序、提供办事便利。

第三十四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培训、科研实践等教学科研基地,共同培养人才。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及其他组织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项目合作等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开展科技成果交流、人才培训、科技咨询和信息服务。

鼓励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通过产学研合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方式,吸引企业科技人才兼职。

第三十五条

政府设立的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的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以离岗创办企业或者在其他组织兼职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离岗创业的,所在单位应当在三年内保留其人事关系,保障离岗人员离岗期间的合法权益。因特殊情况确需延长离岗期限的,经原批准单位同意,可以延长一次,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年。

第三十六条

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应当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兼职或者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期间和期满后的权利义务。

科技人员在离岗创业期间所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不得中止,确需中止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技术权益

第三十七条

政府设立的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第三十八条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的约定,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未规定、也未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数额的,按照下列标准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

(一)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的,从该项科技成果转让净收入或者许可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七十的比例;

(二)利用该项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七十的比例;

(三)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自行实施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的,应当在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连续三至五年,每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七的比例。

政府设立的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数额的,应当符合前款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标准。

本条所称净收入,是指科技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扣除完成交易发生的直接成本后的余额。直接成本包括评估费用、谈判费用、专利申请和维持等费用及税金。

第三十九条

政府设立的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以市场委托或者政府采购方式取得的技术开发以及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开展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收入,纳入单位财务管理,按照协议约定扣除经费支出后,对完成项目的科技人员给予不低于奖励总额的百分之七十的奖励。

第四十条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可以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支付时限。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未规定或者未约定奖励和报酬支付时限的,以转让、许可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取得转化收入的,应当在取得收入之日起六十日内支付奖励和报酬;以作价入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取得股权的,应当在股权登记或者变更时完成股权奖励。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主要利用财政性资金资助的项目所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自项目验收完成之日起一年内未实施转化的,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科技成果完成人可以依法与本单位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协议实施转化。

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在科技成果完成人提出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协议之日起超过三个月无正当理由不与其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协议的,经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备案后,科技成果完成人可以自行组织实施转化。

第四十二条

利用财政性资金资助的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省人民政府为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实施,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

利用财政性资金资助的应用类科技项目,项目立项单位与项目承担者在签订项目合同时,应当约定成果转化期限,明确未在约定期限内实施转化的,可以由科技成果研发团队或者科技成果完成人实施成果转化。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规定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

政府设立的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国有企业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制定科研项目和知识产权管理台账制度,未如实记录相关信息的;

(二)未按规定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的;

(三)阻碍科技成果完成人依法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拒绝提供相关技术资料的。

第四十五条

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弄虚作假,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奖励和荣誉称号、诈骗钱财、非法牟利的,由政府有关部门依照管理职责责令改正,取消该奖励和荣誉称号,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附件:1.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二十六号)

2.关于《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的说明

3.青海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关于《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4.青海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关于《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修改情况的汇报(书面)

附件1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告

(第二十六号)

《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已由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20年6月1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0年6月10日

附件2

关于《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草案)》的说明

省科学技术厅 莫重明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对《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的必要性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共青海省委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发〔2015〕17号)、《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青政办〔2016〕218号)印发后,2015年至2018年,我省科技成果登记数共1476项,年均增长5.2%,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我省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转化水平落后、转化机制不活、资金短缺、激励不足等问题,导致转化主体动力不足、转化数量少、转化效果不佳。因此,为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制定《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十分必要。

二、起草过程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9年立法计划和省政府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我厅起草了《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送审稿)》。省司法厅承办后,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建议。5月底,省政协社法委召开立法协商会对送审稿进行讨论。在梳理立法需求、分析各方意见建议基础上,我厅与省司法厅根据上位法和相关政策规定,按照特色立法精细立法要求,反复研究修改,邀请西宁市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和省政府法律顾问论证后,形成《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草案已经省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三、几个主要问题的说明

(一)科技成果转化重点。草案结合实际,尊重科技创新和市场规律,对鼓励自主创新和引进科技成果,重点扶持对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有重大价值的项目,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农牧业生产等成果,发挥对口援建省(市)的科技引导带动作用,鼓励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成果转化等方面作了规定(第五条、第八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

(二)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联动机制。草案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方协同推进机制,加强科技、经济、教育、人才、财政、金融等政策协同,合理安排财政投入,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等方面作了规定(第四条、第十七条、第二十条)。

(三)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权益。草案依据政策规定就尊重市场规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现知识价值分配导向,保障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各方主体合法权益予以明确,并对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归属,奖励报酬的方式、标准以及税收优惠等方面作了规定(第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

(四)鼓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草案规定将成果转化纳入科技人员职称评价标准,采取分类评价。鼓励高等院校、科研开发机构和企业间人才流动,并对高等院校、科研开发机构、企业负责人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未非法牟利,不因科技成果转化后续价值的变化承担决策责任等作了规定(第十八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

(五)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草案在加强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利用,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发展,支持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机构,鼓励创办或引进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并实行科技创新券制度,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作了规定(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

以上说明连同草案,请一并予以审议。

附件3

青海省人大法制委员会

关于《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

审议结果的报告

——2020年6月8日在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 杨牧飞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制定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意义重大。条例草案充分吸纳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的审议意见,内容全面,体例结构合理,符合上位法和我省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法工委编印了法制工作简报,与省科技厅组成立法调研组,赴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等地开展立法调研,认真听取了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人大代表等的意见建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研究修改,形成了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并组织召开了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省政府相关部门、科技服务机构、企业、立法智库专家等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听取了政府相关部门、立法智库专家和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根据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建议,法工委会同省科技厅再次对条例草案逐条研究修改。5月12日,法制委员会召开第23次会议进行了统一审议。5月14日,经第52次主任会议研究同意,提出了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现将审议结果报告如下:

一、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调研中有的单位提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六条将“民生事业”作为重点扶持领域的界定不够清晰,且在总则中规定在项目用地、供电、供水等方面给予支持的要素规范过于具体,反而可能导致不全面,应进一步修改完善。经研究,近年来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当作为一项重点领域给予扶持。因此,建议将该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自主创新和引进科技成果,优先选择符合青海资源禀赋、科技含量高、比较优势明显、产业链带动作用显著的项目,重点对生态环保、清洁能源、新材料、特色农牧业、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方面有重大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予以扶持。”(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六条)

二、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立法智库专家和立法调研中有的部门提出,我省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存在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的情况,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研发创造的活力。经研究,为提高科研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有必要从建立分类评价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作出规定。因此,建议将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二十六条修改为:“省人民政府教育、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科学技术人员分类评价制度,完善评价标准,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情况、科研实际贡献等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主要考核其转化工作实绩。对转化业绩和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可以按规定优先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岗位评聘。”(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二十七条)

三、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立法调研中有的部门提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二十七条第三款由省或者市(州)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承接科技成果的企业按照规定给予一定比例补助的规定,不够严谨,操作性不强,应予修改完善。经研究,为调动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我省集聚转化,对承接科技成果的企业由政府按照技术合同成交额或者技术入股出资额给予补助,能更好地调动企业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此,建议将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二十七条第三款单列一条,修改为:“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购买科技成果、技术入股等方式,承接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等单位的科技成果并实施转化。对承接科技成果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技术合同成交额或者技术入股出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二十九条)

四、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调研中有的部门提出,应进一步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其他组织在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方面的规定。经研究,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双向交流机制,规范合作交流内容,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产学研方面的协作。因此,建议在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中增加一款规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及其他组织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项目合作等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开展科技成果交流、人才培训、科技咨询和信息服务。”(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三十三条第二款)

五、征求意见过程中有的部门提出,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完善了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政策,规范了对离岗创办企业的期限及期满后确需延长的次数,规定可以申请延长一次,延长期限不超过三年。经研究,建议将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三十六条第二款“可以延长一次,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两年”中的“两年”修改为“三年”。(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三十四条)

六、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及调研中有关部门提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只对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未规定或者未约定给予奖励报酬的方式、数额和支付时限作出规定,不够全面。经研究,根据上位法,应按照双方约定和单位规定优先原则,对奖励报酬的方式、数额和支付时限作出原则性规定。因此,建议在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中分别增加相关规定,即“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的约定,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可以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支付时限。”(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三十九条第一款)

七、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调研中有的单位提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三十二条第四项主要是对以市场委托或者政府采购方式取得的技术开发以及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科技人员的奖励规定,应与直接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获得收入或者利润的情形有所区分,且对这类科技人员的奖励规定限定在政府设立的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为宜。经研究,建议将该项内容单列为一条,修改为:“政府设立的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以市场委托或者政府采购方式取得的技术开发以及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开展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收入,纳入单位财务管理,按照协议约定扣除经费支出后,对完成项目的科技人员给予不低于奖励总额的百分之七十的奖励。”(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三十八条)

八、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及调研中有关部门提出,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存在有的单位或者单位工作人员由于种种原因阻碍科技成果转化或者拒绝提供相关技术资料的情况,对于这些行为应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建议在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三十九条中增加有关此类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四十三条第三项)

此外,还对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的部分文字表述和条款顺序作了修改。条款由原来的四十三条调整为四十六条。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已按上述意见进行了调整。

以上报告连同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请一并审议。

附件4

青海省人大法制委员会

关于《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三次

审议稿)》修改情况的汇报(书面)

——2020年6月10日在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

本次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了《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法工委坚持科学民主依法立法的原则,准确把握新时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新要求及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充分吸纳了常委会会议两次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论证修改工作。草案三次审议稿体例结构合理,内容规范全面,条款特点鲜明,符合省情实际,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已经比较成熟,同意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表决。同时,对个别条款提出了修改意见。会后,法工委逐条研究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对草案个别条款进行了修改。6月9日,法制委员会召开第24次会议进行了统一审议,提出了草案表决稿。经主任会议同意,现将修改情况汇报如下: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之间逻辑关系不够紧密,作为一条内容规范不妥,建议修改。经研究,建议将该条第一款单列为一条规定。(草案表决稿第二十五条)

此外,还对草案三次审议稿个别条款顺序作了修改,条款由原来的四十六条调整为四十七条。草案表决稿已按上述意见作了修改。

建议将本条例施行日期定为2020年7月1日。

以上汇报连同草案表决稿,请一并审议。

声明:文章内容系瑞律网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互联网相关信息整理发布。如若侵权或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将根据规定及时进行处理。
历史版本
返回顶部